
*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金牛股配资
一览指南更新概况
撰文 | Key
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,主要分为霍奇金淋巴瘤(HL)和非霍奇金淋巴瘤(NHL)两大类。近年来,随着靶向治疗、免疫治疗及细胞疗法的突破,淋巴瘤的治疗格局发生显著变化,患者生存期与生活质量大幅改善。近期,国际权威肿瘤学期刊Annals of Oncology发表最新欧洲内科肿瘤学学会(ESMO)临床实践指南[1],系统梳理了七种最常见系统性淋巴瘤的诊疗现状——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(DLBCL)、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(PCNSL)、滤泡性淋巴瘤(FL)、套细胞淋巴瘤(MCL)、边缘区淋巴瘤(MZL)、HL、外周T细胞淋巴瘤(PTCL)。指南基于循证医学证据,为各亚型制定标准化诊疗方案。本文将从流行病学特征、诊断原则、分期预后评估及治疗策略四方面,全面解读指南核心内容。

图1:指南截图
一、淋巴瘤各亚型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
不同淋巴瘤亚型的流行病学特征存在显著差异,具体如下:
DLBCL:最常见的侵袭性NHL,全球年龄标准化发病率达7.2/10万人年,约占NHL病例的40%;中位诊断年龄70岁,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,且具有显著生物学异质性,临床表现、分子特征及病理形态差异明显。
PCNSL:罕见结外淋巴瘤亚型,年发病率约0.47/10万人,好发于老年人群(中位诊断年龄68岁);占所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%,在结外淋巴瘤中占比4%-6%。
FL:西欧地区发病率持续上升,近十年增至5/10万人年,为仅次于DLBCL的第二常见淋巴瘤亚型;致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,推测与环境因素及遗传易感性的交互作用相关。
MCL:独特生物学特性的B细胞肿瘤,约占NHL的6%,年发病率0.4-0.8/10万人;中位发病年龄70岁,男性患病率为女性的3-4倍,在白种人中更为常见。
MZL:惰性B细胞肿瘤,流行病学特征因亚型而异。据SEER-18项目统计,总体发病率19.6/100万人年,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(MALT)占比最高(61%),好发部位依次为胃、眼附属器、肺及唾液腺;脾边缘区淋巴瘤(SMZL)和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(NMZL)分别占9%和30%。
HL:具有特征性双峰年龄分布,好发于青年(15-35岁)和老年(>65岁)人群;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(cHL)占全部病例的95%,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现归类为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大B细胞淋巴瘤。
PTCL:流行病学地域差异显著,西方国家占NHL的5%-10%,亚洲地区达15%-20%。不同亚型人口学特征独特:滤泡辅助性T细胞淋巴瘤(TFHL)、PTCL非特指型(PTCL-NOS)欧美多见;成人T细胞白血病/淋巴瘤(ATLL)、结外NK/T细胞淋巴瘤(ENKTCL)亚洲高发;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(EATL)与北欧人群乳糜泻密切相关;乳房假体相关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(BIA-ALCL)仅见于使用粗糙面假体的患者;肝脾T细胞淋巴瘤(HSTCL)好发于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青年男性。
二、淋巴瘤诊断的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原则
指南明确淋巴瘤诊断需遵循以下核心原则,且各亚型诊断标准需严格对应:
临床信息应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(III,A)。
通常情况下,淋巴瘤的诊断应尽可能依靠手术活检,以进行充分的组织病理学评估,并提供足够的组织用于免疫组化(IHC)和分子研究(II,A)。
DLBCL、PCNSL、FL、MCL、MZL、HL和PTCL的诊断应按照表1中列出的诊断标准进行(I,A)。
表1:各淋巴瘤亚型诊断标准

三、淋巴瘤分期与预后评估体系
指南为各淋巴瘤亚型建立了针对性的分期与预后评估模型,指导临床决策精准化:
1、DLBCL诊断评估规范
心血管功能评估:治疗前需完成基线心电图;老年患者及合并心血管高危因素者,常规行超声心动图(警惕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)。
影像学评估:PET-CT为基线分期和疗效评估首选,中期PET-CT可按需选择性应用。
中枢神经系统(CNS)风险评估:存在中枢受累风险或相关症状者,建议增强颅脑MRI联合脑脊液细胞学分析,实施需个体化。
预后评估:采用国际预后指数(IPI)及年龄校正版本(aaIPI),老年患者可补充老年预后指数;中枢预防参考CNS-IPI评分。
分子遗传学检测:所有病例行MYC基因重排FISH检测,若阳性需进一步评估BCL2基因状态,明确是否为双重打击淋巴瘤。
2、PCNSL
神经影像学评估:采用国际PCNSL协作组(IPCG)标准化MRI方案,优先3T或1.5T增强扫描;有神经系统症状或脑脊液阳性者,补充脊髓MRI。
脑脊液检测:无禁忌证者均需行脑脊液检查(常规生化、细胞学、流式细胞术),联合检测MYD88 L265P突变、IL-10水平及IgH基因重排,辅助鉴别诊断。
全身及眼科评估:全身PET-CT排除中枢外受累,条件有限时可用增强CT+骨髓活检+睾丸超声替代;眼科评估包括裂隙灯检查,建议补充视网膜血管造影或OCT。
3、FL
基线分期检查:所有新诊断患者需完成骨髓活检(局限性病变患者强制检查)、颈胸腹盆腔增强CT、PET-CT(I/II期拟行受累野放疗者必需)金牛股配资。
预后评估:采用FLIPI-1/FLIPI-2和PRIMA预后指数(PRIMA-PI),预测疾病转归并指导治疗方案选择。
4、MCL
病理学评估:明确报告形态学亚型(母细胞样、多形性型、经典型),定量检测Ki-67增殖指数(建议以30%为界值分级)。
分子诊断:TP53突变检测为常规项目(初诊及更改治疗方案时均需评估),必要时可用p53免疫组化替代。
影像学评估:推荐[¹⁸F]FDG-PET-CT或增强CT+骨髓活检(骨髓抽吸可选)进行分期与疗效监测。
预后评估:采用MCL国际预后指数(MIPI)或其改良版本,指导临床决策与试验设计。
5、MZL
影像学评估:完整胸腹部CT扫描,含眼眶及唾液腺检查;拟局部治疗、疑似组织学转化或需确定活检靶向淋巴结者,补充PET-CT。
骨髓评估:NMZL、SMZL及非胃来源结外边缘区淋巴瘤(EMZL)患者(尤其计划局部治疗者),常规行骨髓穿刺抽吸(形态学+流式细胞术)及活检检查。
病原学检测:特定部位MALT淋巴瘤需检测致病微生物(如胃MALT淋巴瘤查幽门螺杆菌、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查鹦鹉热衣原体)。
预后评估:参考血红蛋白水平、血小板计数、乳酸脱氢酶(LDH)水平、肺门外淋巴结肿大(HPLL)情况,及MZL-IPI、MALT-IPI评分系统。
6、HL
影像学评估:PET-CT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。经PET-CT完成全面分期后可避免不必要的骨髓检查。
危险度分层:根据临床特征分为早期预后良好型、早期预后不良型及晚期型,指导治疗策略选择。
早期预后良好型:无以下任一因素——红细胞沉降率(ESR)≥50 mm/h且无B症状、伴B症状且ESR≥30mm/h、≥3个淋巴结区域受累、结外病变、纵隔巨大肿块(>胸腔最大横径1/3)。
晚期疾病评分系统:晚期病例(包括IIB期伴结外病变/巨大肿块、III-IV期)推荐采用国际预后评分(IPS)进行精确评估。该评分系统整合了多项临床指标,能够有效预测疾病转归和治疗反应。
7、PTCL
影像学评估:诊断时、治疗中期(可选)及治疗结束时,推荐PET-CT;PET-CT不可行时,增强CT为替代方案(结内型及非白血病性结外型PTCL中PET-CT准确性更高)。
骨髓评估:所有新诊断患者需骨髓活检,标本同时行形态学、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,评估浸润程度与克隆性。
特殊亚型检测:白血病型表现病例需外周血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;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(AITL)等亚型建议加做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分析。
疾病进展管理:复发或进展时强烈建议再次活检,明确是否存在病理学转化(如大细胞转化)或新分子遗传学改变,并对再活检标本行全面分子检测。
预后评估:采用IPI进行风险分层,整合年龄、体能状态、LDH水平、分期及结外侵犯等参数。
四、淋巴瘤各亚型的治疗策略
指南针对各淋巴瘤亚型的分期、患者个体情况(年龄、体能状态、合并症等),制定了分层治疗方案:
1、DLBCL
总体原则:完善PET-CT分期及双打击淋巴瘤(MYC/BCL2/BCL6重排)检测,优先评估临床试验可行性;治疗方案综合年龄、体能状态、IPI评分及分子特征制定。
I-II期DLBCL
年龄<60岁、ECOG 0-1分、IPI=0且非大肿块者,推荐4周期R-CHOP+2周期利妥昔单抗巩固;60-80岁无高危因素者可酌情采用。
年龄<80岁、体能良好且肿块≥7.5cm者,2周期治疗后完全代谢缓解则4周期R-CHOP,残留病灶则6周期R-CHOP+受累野放疗。
年龄<80岁且aaIPI≥1者,选择6周期R-CHOP;IPI≥2者可考虑R-Pola-CHP方案,部分患者用3-4周期R-CHOP+受累野放疗。
80岁以上者推荐6周期R-mini CHOP,根据肿瘤负荷与治疗反应个体化考虑受累野放疗,或减量化疗+放疗。
不适合蒽环类药物者,可选6周期R-CEOP、R-COMP或R-GCVP,或中期PET指导的治疗策略。

图2:I-II期DLBCL的一线治疗方案
III-IV期DLBCL
ECOG0-1、年龄<80岁且IPI 0-1分者,标准6周期R-CHOP;
ECOG0-1、年龄<80岁、IPI≥2分者,推荐6周期R-Pola-CHP。
伴MYC-BCL2二者重排的年轻患者,考虑DA-EPOCH-R或R-CODOX-M/R-IVAC强化方案;
年龄≤50岁、IPI≥3分(尤其中枢复发高风险)者,可选更高剂量强度的方案如R-CODOX-M/R-IVAC或R-CHOEP。
80岁及以上者推荐6周期R-miniCHOP,体能极佳者可考虑全剂量R-CHOP;
不适合蒽环治疗的患者可选6周期R-COMP、R-GCVP或R-CEOP;
年龄≥80岁、因淋巴瘤疾病负荷导致生理功能严重但可逆性受损者,首周期可皮质类固醇预处理和/或减量化疗。
治疗结束时FDG高摄取残留灶尽可能活检;无法活检的孤立性大肿块(≥7cm)或D4 PMR患者,多学科评估后可考虑ISRT。
特殊临床处理:CNS-IPI 5-6分、特殊结外侵犯等超高危年轻患者,治疗结束时推荐HD-MTX(3-3.5g/m²×2周期)中枢预防。

图3:III-IV期DLBCL的一线治疗方案
2、PCNSL
治疗原则:基于体能状态、年龄及肾功能综合评估,体能良好者推荐含大剂量甲氨蝶呤(HD-MTX≥3g/m²,输注2-4小时)的诱导化疗,联合可穿透血脑屏障的细胞毒药物(如MATRix、MPV±利妥昔单抗、MBVP±利妥昔单抗、R-MT方案);需注意利妥昔单抗尚未获EMA或FDA批准用于该适应症。
分层治疗:适合移植患者(年龄≤70岁):强化诱导方案(如MATRix或R-MA)后续贯塞替派为基础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(ASCT)巩固。诱导达PR但不适合ASCT的年轻患者(<60岁):可考虑36-40Gy全脑放疗,需权衡神经毒性风险。老年患者(>60岁):达CR者可选23.4Gy全脑放疗(长期认知影响尚不明确)。
替代方案:不适合移植者可选R-MPV、R-MBVP、R-MT或R-MP;诱导达CR/PR者,替莫唑胺或丙卡巴肼维持治疗为选择;完全缓解但不适合移植或放疗者,可观察随访。药物剂量需根据肾功能和合并症调整(尤其甲氨蝶呤个体化给药)。
特殊处理:鞘内化疗仅适用于脑脊液播散且无法接受HD-MTX(≥3g/m²)者,或一线治疗后仍有脑膜疾病者;完全不适合化疗者,姑息治疗可选全脑放疗、皮质类固醇、烷化剂±利妥昔单抗、BTK抑制剂及免疫调节剂。

图4:PCNSL的治疗方案
3、FL
局限期FL:PET-CT和骨髓分期确认为I期或连续性II期者,推荐24Gy 受累野放疗(ISRT),可酌情联合利妥昔单抗;老年或体弱患者以疾病控制为目标时,可考虑4-8Gy低剂量ISRT。
低肿瘤负荷患者:无症状、非连续性II-IV期低肿瘤负荷者,初始治疗可选主动监测或利妥昔单抗单药(诱导:375mg/m²每周1次×4周;维持:每2个月1次×12次),决策需综合症状、进展风险及治疗意愿。
高肿瘤负荷患者:符合GELF标准的有症状、高肿瘤负荷II-IV期者,推荐利妥昔单抗/奥妥珠单抗联合苯达莫司汀、R/O-CHOP、R/O-CVP、R2方案(利妥昔单抗+来那度胺)、利妥昔单抗单药诱导+维持方案。
维持与支持治疗:免疫化疗诱导缓解后,建议利妥昔单抗或奥妥珠单抗维持治疗(每2个月1次,持续2年);接受苯达莫司汀治疗者(尤其≥70岁或合并呼吸系统疾病),需警惕肺部感染,延长肺孢子菌肺炎和抗病毒预防疗程,密切监测感染征象。

图5:FL的治疗方案
4、MCL
初诊无症状患者:肿瘤负荷低且无高危生物学特征者,可主动观察;启动一线治疗前,推荐TP53突变检测,突变者优先参与临床试验。
局限期患者:一线方案未完全明确,可根据情况选择观察、受累野放疗或系统性治疗;存在高危因素者,参照晚期疾病方案行系统性治疗。
年轻体健患者:年龄≤65岁(可放宽至70岁)且体能良好者,推荐含共价BTK抑制剂的强化方案,如R-CHOP联合伊布替尼序贯维持,或R-DHAP/R-DHAOx等高剂量阿糖胞苷方案诱导后行ASCT巩固(注:一线伊布替尼尚未获EMA/FDA批准)。
非移植患者:不适合大剂量化疗及ASCT者,推荐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(BR方案)序贯利妥昔单抗维持、VR-CAP联合维持、R-BAC方案,或BR联合阿卡替尼序贯维持;诱导后MRD阴性者,可考虑省略ASCT。
注意事项:方案选择需综合年龄、体能状态及药物可及性;密切监测治疗反应与不良反应,BTK抑制剂治疗者需重点关注心血管毒性及感染预防。

图6:MCL的治疗方案
5、MZL(以I-IIE期EMZL为例)
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:所有胃MALT淋巴瘤患者需规范根除治疗,初次失败后调整抗生素方案并联合二次根除;无论成功与否,治疗后6个月行食管胃十二指肠镜(EGD)复查评估。
治疗后监测:根除治疗后淋巴瘤转阴者,前2年每6个月行EGD+活检,2年后延长至每12-18个月;6个月复查活检阳性但无症状者,继续每6个月EGD+活检监测。
疾病进展干预:出现以下情况需积极干预——内镜活检持续阳性、临床症状、疾病进展、组织深层浸润、淋巴结受累或t(11;18)遗传学异常,推荐受累野放疗(ISRT)为主要手段。
胃外EMZL:局限性胃外EMZL患者,首选24Gy受累野放疗(ISRT),可根据病灶部位和个体情况调整剂量。

图7:I-IIE期EMZL的治疗方案
6、HL
Ⅰ-Ⅱ期经典型HL
生育力保护:育龄期患者治疗前需提供生育力保留咨询,化疗前考虑精子冷冻、卵子冻存或卵巢组织保存(尤其拟用烷化剂或盆腔放疗者)。
预后良好cHL:推荐2周期ABVD+20Gy受累野放疗(ISRT),平衡疗效与毒性。
年轻高危cHL(<60岁):可选两种方案——①2周期强化BEACOPP(eBEACOPP)+2周期ABVD,中期PET Deauville 4-5分者30Gy ISRT,1-3分者观察;②4周期ABVD+30Gy ISRT,根据耐受性和治疗反应调整。
老年高危cHL(>60岁):2周期ABVD+2周期AVD(去除博来霉素)+30Gy ISRT,降低肺毒性风险。

图8:I-II期经典型HL的一线治疗方案
IIB期(伴危险因素)、III期和IV期经典HL
BrECADD方案:体能良好的≤60岁患者,2周期BrECADD(EMA批准,FDA未批准)后中期PET评估;iPET阴性(Deauville 1-3分)追加2周期,阳性(4-5分)完成6周期;治疗结束PET阳性者推荐ISRT,阴性者无需进一步治疗;可谨慎用于61-75岁身体极佳者。
免疫联合化疗:≤60岁者可考虑6周期Nivo-AVD(FDA批准,EMA未批准)作为替代;60-80岁者优先Nivo-AVD;Nivo-AVD不可及且BrECADD不适用时,≤60岁者用BV-AVD。
传统化疗:无新型靶向药物(BV、PD-1抑制剂)时,标准方案为ABVD或根据耐受性选强化BEACOPDac方案,综合药物可及性、年龄、合并症及治疗反应选择。

图9:伴有危险因素的IIB期、III期和IV期经典HL的一线治疗方案
7、PTCL
ALK阴性ALCL:局限期非巨块型ALCL患者的推荐方案是3-4周期BV-CHP或CHOEP短程化疗后,序贯30-40Gy ISRT。晚期患者应接受6周期BV-CHP,CHOEP为替代;I-II期伴大肿块或IPI>1者,6周期化疗后建议ISRT巩固;III-IV期化疗敏感者首次CR后,可考虑ASCT巩固。对于PTCL-NOS/TFHL患者,基础诱导可采用CHOP或CHOP样化疗,联合或不联合依托泊苷(II,B);I-II期(非大肿块、低危):推荐3-4周期CHOEP化疗,后续行30-40 Gy巩固性ISRT(IV,B);III-IV期:推荐6周期CHOEP化疗,缓解患者可考虑巩固性ASCT(II,B/III,C)。
ALK阳性ALCL:低危局限期患者可采用3-4周期BV-CHP或CHOEP方案短程化疗,治疗反应良好者后续给予30-40Gy ISRT。其他患者均应接受6周期BV-CHP方案,其中I-II期高风险(巨块型、IPI≥2或年龄>40岁)或晚期患者可选择6周期CHOEP方案。完成化疗的I-II期高风险患者推荐ISRT巩固。ASCT通常不推荐用于低危III-IV期患者,但伴高风险特征(IPI3-4分、巨块型结外病变或可疑残留病灶)的I-IV期患者可考虑该治疗。
治疗选择注意事项:方案制定需综合分期、危险因素及药物可及性;BV-CHP中维布妥昔单抗需监测;ISRT剂量和靶区根据治疗反应、病灶部位个体化确定;ASCT候选者严格评估适应症与风险获益比。

图10:PTCL的治疗方案
参考文献:
[1].EyreTA, Cwynarski K, d'Amore F, et al.Lymphomas: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diagnosis, treatment and follow-up. Ann Oncol. 2025 Aug 1:S0923-7534(25)00911-1.
本文来源:医学界血液频道
审核:吴辉菁 湖北省肿瘤医院
编辑:Sheep
*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、可靠,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;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
辉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